第108章 各方利益六(1 / 1)

王寧遠拍拍兒子的肩膀,已經有了膽氣結社,發展自己的力量,那社會的黑暗麵也是他必須接觸到的。

‘說起殷商,我們先討論一下文字的話題。

中華大地的文字從象形文字開始,有許多字是變化不多的。

今兒咱們就討論其中一個字,這個字就是“羌”字。’

身後牽著踏英的烏雅搶先回答道,‘是羌族的羌字嘛?’

王寧遠頭也沒回的笑著答道,‘看來家裡的學堂教授的不錯,烏雅你也學有所成!

是那個羌字,羌字也是為數不多變化較少的文字。

隻是如今的羌族和殷商時期的羌族根本不是一回事!

殷商時期的羌族是殷商政權以西所有遊牧民族的統稱。’

劉槐咦了一聲,‘老爺,殷商的主要控製區域是如今的河南,北直隸南部,山東西部等地。

先周既然稱為西岐,我記得好像是陝西祁山附近吧。

按老爺的劃分那先周豈不是也在羌族之列。’

王寧遠點點頭,‘你小子沒少看老爺我帶回來的書。

沒錯,更確切的說先周時期的姬家是殷商的打手。

甚至會抓捕其它羌族當做奴隸送往殷商,用來換取種植技術。

真以為種植技術隻需蹲在田裡就能研究出來?

後代為先祖遮掩在咱們這一點也不稀奇。

沒有糧草後勤,文王就是在精於占卜,武王想完成伐紂大業也是枉然。’

德哥兒哦了一聲,‘倒是和臥薪嘗膽有異曲同工之妙!’

王寧遠拍拍兒子的腦袋,‘臥薪嘗膽不準確,深挖洞,廣積糧更準確。

說回羌字,雖然古文中美字有多種寫法,可羊大為美卻沒有變過。

羊大為美何解?’

劉槐想都沒想,‘自然是強壯的肥羊味道鮮美。’

本來語氣輕鬆的劉槐,再次開口時聲音裡卻帶著顫抖。

‘老爺,晉時胡人可是有兩腳羊之詞。

你的意思不會是說羌族也是一種食物吧!’

說完劉槐就一陣乾嘔,走到路邊吐了起來。

王寧遠一行人停下腳步,一同等著劉槐。

王順靠近王寧遠小聲的問道。

‘老爺我怎麼聽著像無稽之談!’

王寧遠嘴角一挑,看向一臉平靜的烏雅。

‘烏雅,告訴你順叔在你們部落頭人的主要權力是什麼?’

烏雅鄙夷的看了一眼劉槐,聽到王寧遠叫他這才抬頭詫異的反問道。

‘我們部落?’

烏雅小臉抽巴,好像那是很久以前的事。

扶著帽子這才擰著眉頭回答道,‘我隻記得頭人會組織強壯的漢子去圍獵,皮毛和寶石還要用來交稅和買糧食鹽巴。

互相通婚的女人都需要頭人親自點選。

哦,最重要的是食物分配也屬於頭人的權力,那些英勇的漢子總能分到最肥美的食物和強壯的女子。’

王寧遠點點頭,‘聽說你們那裡出去圍獵和分配食物,女子需要薩滿問過神靈?’

烏雅睜著烏溜溜的眼睛恐懼的看著王寧遠。

‘老爺怎麼知道我們信任薩滿,薩滿不光能和神靈溝通,還能免除瘟疫和災難。’

說完想到了什麼,又低下了腦袋,明顯是想起什麼,不在願意開口。

‘你們部落裡的薩滿是不是還兼有大夫的職責,隻是和我們這的大夫不同。’

烏雅點點頭,算是認可了王寧遠的說法。

德哥兒走到烏雅身邊拍拍他的肩膀,小聲的說了兩句話。

這才把烏雅哄好,站在王寧遠的身邊。

‘同樣都是信奉薩滿,你們之間不也互相攻閥,能給老爺我說說你們部落強壯的漢子成為俘虜後的結果嘛?’

烏雅剛好一點的情緒立馬又崩壞下來,嘴唇發白,抖著身子看向王寧遠。

德哥兒拍拍烏雅的肩膀,‘不要逃避心中的恐懼,要直麵它,戰勝它!

真以為你夜裡躲在被窩裡流淚就能忘卻它,戰勝它!’

烏雅嘴唇哆嗦著扭頭看向德哥兒,沒想到最脆弱的一麵也暴露出來。

烏雅沉默了一會這才抽咽著小聲回答。

‘部落被攻破時,強壯的部落勇士都被殺了,我隻能躲在阿媽懷裡被當做俘虜驅趕著到他們部落。

他們留下身體強壯的女子,其它的都賣給了朝鮮的人販子。

阿媽為了反抗被他們扔進冰冷的河水裡。

從部落被攻破我就再也沒有見過阿爸,阿爺!’

說完就哇的一聲蹲在地上哭了起來。

直到劉槐臉色正常,烏雅也變成無聲的落淚一行人這才溜達著往秦家而去。

‘一個部落的掌權者都知道將最重要的權力握在自己手裡。

一個地區性強大政權掌權者的做法隻會做的更徹底。

殷商重祭祀,周禮是經過刪減後成書。

禮製不會憑空而出,總有對照和傳承,那能來自哪裡呢?’

德哥兒自信的回答道,‘自然是傳自殷商,周公旦哪怕是曠世奇才也無法靠想象編修一本巨著。

爹您的意思是不是周公旦廢除人殉是他親眼見過,或者參與過。’

王寧遠嗯了一聲,‘顯而易見!

周公旦作為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不止參與過,也許人殉裡的羌人奴隸可能就是他押送過去的。

老爺考考你們,武王是怎麼死的?’

恢複過來的劉槐首先開口,‘不是憂鬱成疾,身體不佳而逝嘛!’

王寧遠點點頭,‘沒錯,書上是真的寫的。

武王繼承文王遺誌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,功業之高可見一斑。

如此驚才絕豔之人怎麼會憂鬱成疾,答案在哪裡?’

王寧遠嗬嗬一笑,‘有時民間傳說和酒肆話本裡也許有答案。

武王姬發並不是文王長子,或者說不是文王最出色的兒子。’

德哥兒兩手一拍,隻是手上戴著手套聲音發悶罷了。

‘爹,民間傳說不對,去朝歌當質子的應該是伯邑考對嘛?’

王寧遠拍拍兒子的腦袋,‘伯字我不用解釋。

這位名字應該是邑,稱呼他姬邑才對。

至於考字和炮烙之刑有沒有關係,隻能參考民間傳說。

文王若是真食其子之肉,考字也許有更多的解釋!’

聽到王寧遠這麼解釋,劉槐和王順的眼神已經變了,心裡也認同了王寧遠的說法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